

第二章 留苏受宠(3)
书名:王明传作者名:戴茂林 曹仲彬本章字数:1713更新时间:2024-12-27 18:39:56
初露锋芒
中山大学的校址,位于莫斯科近郊的沃尔洪卡大街16号。这原是一个旧贵族的别墅,是一幢四层的楼房,里面有教室、办公室、图书馆和餐厅。楼前是一个大花园,间有排球场地。楼后有一个较大运动场,夏天时可以打篮球,冬天时可以滑冰。楼的对面是著名的莫斯科大教堂。
王明等第一期的学生来到中山大学后,就学习、生活在这幢装饰豪华的大楼里。
中山大学学生生活条件比较优越。在苏联人民的生活仍很困难的时期,苏联政府不仅承担了学校的全部费用,而且对中国学生给予特殊照顾与优待。当时普通的苏联人一般都吃黑面包,学校却给中国学生吃白面包,而且还不断地为中国学生提供肉、菜,按时发放衣物,每月还给些零花钱。
1926年底来到中山大学的杨尚昆回忆说:“学员的生活待遇很好,衣食住行都由学校供给,每周还有两次晚餐改善伙食。星期六有蛋炒饭、火腿肠、鸡蛋,每月津贴25卢布,一般用于买烟酒和吃中餐。来莫斯科的途中,我发现车站上很少能买到白面包,红军战士有的用皮条缠在脚上代替靴子,而对我们如此优待,使我们很为苏联当局的国际主义精神感动。”
中山大学第一任校长是卡尔·拉狄克,副校长是巴维尔·米夫。学校党组织称为支部局,相当于校党委。支部局书记由俄国人担任,而委员则大多数由中国同志担任。
中山大学学制两年,开设课程分为七类,包括:经济、历史、现代世界观问题、俄国革命的理论与实践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、中国社会发展问题、语言学。校方还经常组织学生到莫斯科等地参观游览,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。
王明就曾在1927年底谒列宁陵后,作七律一首:
红场庄严发圣光,列宁含笑卧中央。
苏联屹立巍山岳,中国沸腾哨海洋。
万国人民昂斗志,千年历史划新章。
精诚革命先师谒,心献青年一瓣香。
1970年,王明的妻子孟庆树还为此诗配上了曲子。但谁来吟唱,可能只有身在异国的王明夫妻了。
中山大学的教员几乎都是苏联人,学生都是中国人,而且大多又不懂俄语,当时翻译又很少,所以学生们入学后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语言不通。学校就先把第一期学生安排到俄国居民家里,实行一段时间的“三同”,然后又把俄语学得好的十几个人编成一个俄文班,由教员直接用俄语授课,培养为速成翻译。
能记能背是学好外语的首要条件,这恰好也是王明的特长。加之他有一些英文基础,又肯钻研,所以俄语水平提高很快。俄文班成立时,王明和俞秀松、董亦湘、刘少文、西门宗华、庄东晓、李培之、傅胜之等十几个人一起,进入俄文班学习。
这时,王明给自己起了个俄国名字:克劳白夫。
也就是在这里,王明遇到了米夫,而米夫也逐步看中了王明,并对他加以精心关照和特殊培养。
巴维尔·亚历山大罗维奇·米夫,1901年8月3日出生于俄国赫尔松省阿列克谢夫卡村的一个小官吏家庭。1917年5月,刚刚毕业于赫尔松中学的米夫便投身革命,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。1919年春,米夫进入莫斯科社会主义学院学习。但俄国当时正处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革命战争时期,学院工作无法正常开展,于是,米夫又被派到地方工作。1920年末,米夫进入斯维尔德洛夫共产主义大学学习。1921年毕业后,留在该校搞科研工作。与此同时,他还兼任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研究员,专门研究远东革命运动问题。1923年至1924年末,米夫在乌克兰做党和苏维埃的工作,1925年又被调回莫斯科,在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工作。莫斯科中山大学成立后,米夫被任命为副校长,同时还为学生讲授列宁主义课程。
担任中山大学副校长以后,年轻气盛的米夫有了用武之地。由于他资历较浅,对欧洲各国党并没有什么研究,因此,他决心利用中山大学这块阵地,通过对中国问题的研究来扩大自己的影响。中国大革命失败以后,维经斯基、罗易、鲍罗廷等都离开了共产国际的职能机构,这使米夫得以逐步成为中国问题的权威。在1927年12月召开的联共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,米夫就中国问题与罗明纳兹发生了争论。罗明纳兹是在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叛变革命之后,被共产国际派到中国接替鲍罗廷、罗易的工作的。在这场争论中,米夫的观点得到了共产国际政治书记处第一书记布哈林的支持。1928年2月共产国际执委第九次全会通过的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中,正式谴责了罗明纳兹。从此以后,米夫便以共产国际东方部负责人和莫斯科中山大学副校长的身份,成为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事务的重要领导者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