奇迹小说
首页
书库
排行榜
作家福利
登 录作家专区

第10章

书名:王阳明心学全书作者名:罗智本章字数:3915更新时间:2021-06-22 02:19:38

16、超越受限的人生

日子一天天地过去,随着王阳明的影响力不断向周围弧射,四方学子纷纷前来求学。

翌日,王阳明准备开大课,系统阐述一下自己的心学要旨。

这天晚上,龙场四周的人们都入睡了,山野一片俱寂,唯有龙冈书院的一个房间里还亮着油灯。明灭不定的灯光下,王阳明正襟危坐,阖目沉思。

淡淡的月光清亮如水,从玄虚悠远的天空洒落下来。此时,山野的雾霭已渐渐升起,扩散开来,笼罩着整个龙场,朦胧似幻,给夜色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。

王阳明神情超然地坐着,久久不动。良久,微阖的双目慢慢睁开,两道犀利的目光从中射出,象要穿透天地之间的迷雾,洞悉事物的本质规律……

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

有名天地之始,无名万物之母。

不知为何,老子的这句名言浮上了他的脑海。

他身心俱静,虚而又虚,似乎游心于万物未生的鸿蒙之境。倏地,一道电光在空灵的脑中闪过,他对这一切有了系统的领悟。

良知,即天理也,无形无相,无内无外,无任何概念,无法言说,但却是造化万物的根基和本源。

生生不息之谓仁,仁乃良知妙用,由此溯源而现本体。

……

第二天一早,在龙冈书院前,搭着一个木台,一旁的平地上,数十位学生坐得满满当当的,闻讯赶来看热闹的人,便只好站着。

这天天气很好,一点雾霭都没有,朝阳在山顶上,闪射着明朗灿烂的光辉。

出于对王阳明的敬仰,人们摒息静气等待着。偌大的场面,愣是一点声息也没有,如同无人的荒野一般静寂。

王阳明由冀元亨、蒋道林等弟子陪同,从龙冈书院里缓步而出,神色端庄,登上讲台。

王阳明目光一扫台下的人群,清清嗓子,开口讲道:“儒家之学,直指心性,务于经世治国。然近世以来,人们往往目之为虚妄空谈,何也?因患不知其奥也。”

“圣人以至道修身,以道莅天下,治国如享小鱼,乃握其机而达‘参赞化育’之境,内外两忘,观天之道,执天之行也。”

“仁者,人天浑化,万物为一,其中有生生不息之机,唯顺其而用之。功在社稷而不占其有,恩泽万民而不宰其能,是以情顺万物而无情,心普万物而无心。”

“良知妙用,与万物浑然一体,物我皆忘,任其周流变动,无为而无不为,自有开物成务之功。”

“心性光明之学,贵在知行合一,如运北斗之柄,如握天地之机,至诚无息,纵横开阖,任运出入自然大化之中,莫知其然而然。”……

这番长篇大论,假如翻译为现代白话文,其大意是:

儒家的学问,直指我们心灵最本质的秘密,在增强自己修养的同时,还着眼于提升平时处理问题的能力。但是近年来,人们却把这种学问视为一种虚妄的空谈,这是因为大家不懂得其中奥妙的缘故。

修身悟道,就是要顺其自然,洞悉到宇宙万物存在的最本质的状态,认识到大自然运行的那种生生不息的规律,效法天地不偏不倚的本性,协调、和谐地生活着。

而儒家推崇的仁者,正由于他们在身心修养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,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消失了,视万物为一体,所以他们能体悟到心中与万物相和的本性,不再盲目去占有什么,这样反而能使自身潜力得到极大发挥,进入“无为而无不为”的自然化境,做什么事都得心应手,如有神助。

这是一条自由而充满辉煌的人生之路。

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大多数人之所以觉得自己活得很艰难,人生好似充满了坎坷和挣扎,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,就是我们把自我看得太重了,太急功近利了,什么都要占为己有,结果到头来什么都得不到。

面对这似乎已经失控的人生,我们也许会哀叹这是命运所造成的,是人力所无法扭转的。其实,人生还有另一种可能,只要认识到内心那种源自本性的力量,我们就能够超越受限的人生,过上一种轻松而幸福和生活。

在古人看来,我们人类个体的本来面目是与天地万物同源、同根的,只是由于后天自我意识的干扰,我们才与自然万物之间出现了隔阂和冲突。

正因为我们总是习惯以自我为主体,一切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,所以自己的内心局限于一个狭隘的境界中,导致了各种焦虑、苦闷、抑郁等情绪的萌生,也由此抑制了自身潜能的发挥。

要想超越受限的人生,我们应该怎样做,才能把握住自己,达到以自然为本性,却又非凡辉煌的人生境界呢?

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,把生活就是受苦的想法,试着改为人生充满着美好的念头,让一切轻松、和谐、协调、美好的感觉洋溢着自己的每一个细胞,将注意力放在内在的感觉上,让内心只保留喜乐、欣悦、满足的感情,使自己的心灵逐步返朴归真,慢慢呈现其本来面目。

当你洞察到掌控你的人生和宇宙的那股内在力量时,你将会明白:生命的旅程原来是可以轻松享受的,人生中的每一件事,都可以成为成就自己的最美好的事。

现在就让我们肯定地告诉自己:“我已作好了准备,心平气和地对待一切境遇,让无限的潜力发挥出来吧,一切美好的事情在等着我!”

17、打造一种超级意志力

龙冈书院成立后,在王阳明的精心教导下,加上冀元亨等其他弟子的大力协助,众学人的学业大有长进。

看到学生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,王阳明甚感欣慰,每天领着大家游山观水、开荒种地、讲学吟诗,与大自然融为一体,“青山清我目,流水静我耳”,倒也悠闲自在,其乐融融。

这天,王阳明游兴大发,便偕同冀元亨去登栖禅寺(也名栖霞寺)。

在贵阳城东南处,一山陡起,挺拔峭立,四无依傍,形若弓背。在林木荫翳中,隐现楼阁。此即为东山,又名栖霞岭。

栖禅寺,即座落在东山上。

王阳明与冀元亨越过了几重山,度过了数道水,来到东山的入山处。

驻足歇息,抬头四望,端的是一座好山!只见百仞峭壁高耸入云,上面云雾缭绕,朱红色的阁楼等建筑若隐若现,恍若天上仙境。

在山脚下,松柏挺立,傲视苍穹,一条崎岖山径直入山林深处,一派幽清境地。

可是天公不作美,正当想要登山的时候,却突然下起雨来,尽管不大,淅淅沥沥的,但两人没带雨具,倒也是一桩麻烦事。

冀元亨看了看王阳明,问道:“先生,下雨了,怎么办?”

王阳明抬头看看天空,笑着说:“好啊,惟乾,这是老天爷给我们助兴来了。走吧,到山顶看风景去!”

两人相视一笑,开始冒雨登山。

山路曲折,盘旋而上,愈往上愈陡峭,被雨淋过之后,泥泞路滑,更加难爬。

上天好象要考验他们的意志一样,狂风大作,雨越下越大,很快就把衣服浇湿透了。仗着风势,大颗的雨滴象鞭子一般抽打在脸上,感到一阵辣痛。

王阳明眯缝着眼,仰头向上看,只见狂风暴雨激起漫天雾阵,灰蒙蒙一片,什么也看不清。

他胸中的一股激情,被天地间这雄浑的气势引发起来了,哈哈大笑道:“古人有‘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’之千古名句,只要心灵通达,便可超越一切穷困之处。我们今天倒要与天公比试比试,看看谁是最后的胜者,亦领略一下‘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’的境界!”

冀元亨闻听此语,精神一振,与王阳明手挽着手,奋力攀登。

爬到半山腰时,雨势略小了些。

两人经过与风雨险途的一番搏斗,体力消耗甚大。冀元亨抬头仰望,眼看还有一半更加陡峻的山路,纵有雄心壮志,心头也不免一阵发怵。

王阳明停下脚步,俯望其下,雨雾迷茫,令人生出一种登高凌云、超脱尘寰的感想。

他似乎觉察到了冀元亨心中的畏惧情绪,便说道:“生生不息谓之仁。一个人心中要有一种强烈的愿望,永不停止攀登,才是生生不息的功夫。”

停了一会儿,王阳明又说道:“还记得我给你们讲的知行合一吧,登山即如行路,哪怕山高路远,只要踏踏实实,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出一步又一步,持之以恒下去,总会到达终点。如果你不行动,就只能永远停留在原地上。”

冀元亨知道,这是先生在借登山之事点化自己,他点点头,心中的畏难情绪荡然无存,凭空添了无穷力量。

他们继续往上爬。

雨已经停了。

然而,愈接近顶峰愈艰难。冀元亨感觉体力消耗已接近极点,他只是凭着一种超绝、顽强的信念在支持着,一步一步地往上爬。

离山顶已经很近了,两百尺,一百尺……

他将意念贯注于形体之中,似乎对当前的每一个感觉都非常清晰,但却不去刻意分别它们,也不再理会什么困不困难,只是一心一意,埋头走好脚下的每一步。

冀元亨感到熬过了最艰苦、最难熬的那段时期后,疲惫仿佛奇迹般地不见了,呼吸似乎也不那么急促了,莫名其妙地出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活力和耐力。

这时雨已住,天已开,一片云雾飘过来,冀元亨顿觉飘飘欲仙,一瞬间,忽觉自我没有了,整个身心与天地大自然似乎融合为一体,一种其大无外、其小无内的感受从心中生起,一切都是那么美好。

其实,做任何一件事,要坚持做下来,凭的就是毅力,也就是意志力。在这个过程中,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,诸如身体困乏、心理倦怠等情况,要控制住自己的身心,就要磨炼出超强的自控能力。

当似乎身心俱疲时还能不能坚持?还能不能让内心仍然保持清静?这时的关键就是要掌控住自己的感觉。

很多情况下的所谓困乏、倦怠等感觉,并不是我们真的疲倦得再也承受不住了,而是因为自己的意志跟不上,在脑子里反复对自己说:“我累了,我累了……”结果这种信息反馈到身体各部位,就会真的感觉到自己疲惫不堪。

要打造一种超强的自我控制能力,就要从根本上下手。在感到厌烦、困倦的时候,就给脑子下命令:“我不理它。”虽然在外在的形体上,有这样那样不舒服的感觉,但只要心定在一个更深层次的感觉上,不去管它,那些外在的感觉就奈何不了自己。

在任何时刻的事情上,都可以这样锻炼,认定自己的本体意识是清净无染的,不管你有如何不好的感觉,都不要与这种不良感觉相合,甚至连那些所谓好的感觉也要超越它,不以它为意,一切自自由由。这就是在练本体意识的一种自控能力。

当冀元亨与王阳明终于爬到山顶的栖禅寺时,两人长吁了一口气,凭栏极目四望,雨过天晴,天空澄澈如洗,千山霞举,万岭云回,透过缭绕的云雾看去,渔人在江上操舟,好似在画中行。

好一派人间仙境!

观此胜景,王阳明颇有感触,不禁口占一绝:

绝顶深泥冒雨扳,天于佳景亦多悭。

自怜久客频移棹,颇羡高僧独闭关。

江草远连云梦泽,楚云长断九嶷山。

年来出处浑无定,惭愧沙鸥尽日闲。

——《栖禅寺雨中与惟乾同登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