奇迹小说
首页
书库
排行榜
作家福利
登 录作家专区

第3章 世子赵无恤-狄人之子,成了赵氏的家督。

第3章 世子赵无恤-狄人之子,成了赵氏的家督。

书名:戏说资治通鉴作者名:炎林森说历史本章字数:2925更新时间:2024-04-03 08:27:09

咱们上回说到,赵无恤的命运发生了转机,相士姑布子卿说他是真正的将军。这让赵鞅很郁闷,解释说:“他的母亲地位卑微,怎么可能显贵呢?”

用现在的观点来说,这话就显得很傻了,他的将来和他妈有什么关系呢?王侯将相宁有种乎?但是在那个时代是贵族政治,即便你是贵族的孩子,你的母亲不是贵族,你也会被当成下人。这就是一丑遮百美,这就是固有模式的力量,会让你丧失了打破常规的认知。

姑布子卿反驳说:“这是天意,他一定会显贵的。”

相术这个事情,咱们也不能盲目的给否定了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,赵无恤相貌以及行为和其他孩子不一样。那有人要问了,为什么赵鞅没看出来呢?这是因为赵鞅忽略了。

在赵鞅的心里,这孩子就是一个废材,注定不可能接班的,这就是人的心理防线。一些事情如果没有外力作用,就一定不能突破自我的认知,自然也就不会加以考虑。在加上天天能看到这个孩子,即便有什么特殊的地方,也就不再特殊了。这就是初见的力量,很多人初见之后,就是一生之见。初见都是美好么?有人认为是的,纳兰性德说“若人生只如初见”。

好在赵鞅是一个明白人,打破了固有的模式,开始重视这个本该不被重视的孩子。赵无恤取得了和世子赵伯鲁竞争的权利。你是长子,这是天意。但我是可以振兴赵氏的人,这也是天意。你的益达,也是我的益达。颤抖吧,伯鲁。

在赵鞅的心里,其实还是很犹豫的,废长立幼在那个时代,就是取乱之道,春秋时代这种例子可多了去了。可以说整部春秋在说啥?说的就是接班人之间的纷扰和拼杀。为了进一步确认,或者说为了进一步说服自己、也说服别人。赵鞅把的日常训诫的言词,写在两块竹简上,分别交给两个儿子,要他们好好的记住。

三年之后,赵鞅问起两个儿子竹简上的内容。大儿子赵伯鲁说不出竹简上的话,而且竹简都已经丢了。赵无恤竟然可以背诵竹简,竹简也被他随身携带。

赵鞅和赵无恤简直就是心机婊,赵伯鲁才是正常人啊。老子让他背诵,我相信他肯定会背诵的,但是三年之后再检查,他肯定会忘记的呀。

其实三个月没检查,正常人会以为老头子年纪大,把这事给忘了。既然你都忘记了,我还背诵个毛线啊?但是老头子很调皮,突然又开窍了,想起了这个事情。

还有一个让赵鞅能够想起这事的原因,这个原因被很多学者忽略了,没有人提到过这个事情。三年之后,也就是周敬王二十三年(前497年),发生了一个大事,赵家内部发生了冲突,并引起了晋国的八年战乱。

赵鞅因为这场战乱的开始,内心才又起了波澜。他担心毫无心机的赵伯鲁,不能在每一刻都是生死存亡的时代保住整个家族。赵氏需要一个能扛得起家族的人,显然赵无恤是合适的人选,所以赵鞅才做出了这个行为。

这一次考察不仅仅是给自己看的,也是给赵伯鲁和整个家族看的,让自己将来的废长立幼变更合理一些。不是我要废长立幼,这个老大确实不行啊,你们也看到了,我也是无奈之举呀。这就智慧,推动事情要做好伏笔,不能硬推,因为一定有支持伯鲁的家臣,而且还会很多,因为大部分人都愿意自己的领导水平一般,而不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。赵鞅明白这里面的阻力,所以他创造一个所谓的客观事实,来击败的坚持者的坚持。

咱们就事论事,赵无恤的表现,可以说明他在为夺嫡做准备,多少还是会让人觉得这个人不太地道。一个竹简在你会背的情况下,你还能随身携带三年,这简直是太牛了。当然了,也只有这样能忍耐的人,才会成为最后的王者。

有朋友可能会说,你不能说赵无恤自私自利,因为后来他把位置还给了赵伯鲁的孙子赵献子。其实我看来,那是一种妥协,因为赵国人不太喜欢他的后代,他也是无奈之举。感觉自己是白忙活一场,还导致了自己的孙子被杀,当然了这是后话,咱们以后再说了。

赵伯鲁和赵无恤长大之后,赵鞅又搞了一次测试。召见所有的儿子,说:“我将一个宝符藏于常山之上,你们去寻找吧,谁能找到,我就给你们重赏。”常山就是今天河北省的古恒山。

儿子们就开始找了,不过是走过场而已,谁会当真呢?谁也不差那一点重赏,找不到就拉倒呗。我们的人生还有很多快乐要去快乐,投了这么一个好胎,为啥要用心找东西?那简直你就是人渣中的极品,衣冠中的禽兽。

当然了,拥有主角光环的赵无恤找到了。因为他努力,他善于把握机会,他要做极品、他要做禽兽。古代的王者或者成了大事的人,都是极品、都是禽兽。那些光芒四射的人,当他们四十米大刀挥出,死的不仅仅是敌人,还有自己的亲人。

赵无恤不仅仅找到了宝符,他还看了山川地形,说:“凭常山之险攻代,代国即可归赵所有。”

这话的意思是说,如果我们借助常山的地形,就可以攻下代国。后来赵无恤当家之后,果然灭亡了代国。

赵无恤当家之后,他灭亡代国用的是一种非常无耻的方式。赵无恤约代王过来吃饭,然后在宴会上砸死了代王。砸死的!想想就很疼啊。要知道代王是他亲姐夫,他的姐姐嫁给了代王。最终他的姐姐因为失去了丈夫、而选择了自杀。

这就是王者强大的心理素质,亲情不过是过眼云烟。甚至他还会生气,我杀了你的丈夫,你却杀了我的姐姐?姐姐、你这是报复吗?

赵鞅觉得特别的高兴,觉得只有这个儿子,能明白自己的用心,完全符合继承人的标准。于是废掉世子赵伯鲁,立赵无恤为世子。

接下来还有一个事情咱们要说。后来赵鞅派尹铎去治理晋阳。晋阳不是今天的太原市。这个晋阳是赵鞅的家臣董安于,在太原盆地北端、晋水北岸、悬瓮山东侧修筑的。这个时候的晋阳城周长只有六里。

尹铎面对这命令,提出了一个很奇怪的问题:我去晋阳,是让晋阳城成为提供赋税的城邑,还是作为保障赵氏安全的城邑呢?

赵鞅没有明白尹铎的意思,在他的概念里,自然是保障好了。于是回答的很干脆,说:“保障哉!”同时还要求尹铎毁掉中行家族修建的围墙,之前晋阳一度被中行家所控制。

尹铎没有按照赵鞅的指示去做,他觉得应该从长远利益出发,于是将城墙增高了许多。同时尹铎还少算了居民的户数,减轻了赋税,让赵氏赢得了老百姓的人心。

赵鞅去视察的时候,看到尹铎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干,自然是勃然大怒。你开什么玩笑,你吃谁家的饭,做谁家的活,该听谁的话,你不清楚吗?不要以为你是我的新欢,就可以肆无忌惮,我也随时可以让你成为破鞋。急火攻心之下,赵鞅竟然扬言先杀掉尹铎,然后再进城。这就是冲动了,冲动是内心的小魔鬼,千万不要和它玩耍,它会让你丧失理智的。

好在一些家臣劝说赵鞅:放松警惕是招祸的根源,尹铎不听主公的话,这才是对你的忠心。他曾说:“思乐而善,思忧而惧,人之道也。”高筑城墙可以使人保持警惕,防备万一,有何不好呢?

赵鞅毕竟是一个理智的人,觉得有一些道理,是自己冲动了,于是嘉奖了尹铎。

晋阳城因为有董安于储备的箭头、和制作箭杆的木材,又有尹铎积下的千囤粮食和炽热的人心,自然就成了赵氏避难的大本营。

赵鞅后来就告诫儿子,日后如果有难,不要因为尹铎的地位不高,也不要担心晋阳路途遥远,一定要去晋阳避难。

这就是战略眼光,好战必亡,忘战必危,这是普世价值。要在幸福的时候,为痛苦做好准备,因为你不知道痛苦会什么时候来到,也许就是下一秒。人不能在快乐中无法自拔,忘记了自己,也不能在失败的时候孤注一掷,因为那会让你彻底绝望。做一个有准备的人,才是万全之策。

为什么赵家要建造一个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城池呢?因为之前晋国还发生了大的动乱,这完全是赵家挑起来的。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?咱们就下回再说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