奇迹小说
首页
书库
排行榜
作家福利
登 录作家专区

第8章

书名:王阳明心学全书作者名:罗智本章字数:3823更新时间:2021-06-22 02:19:38

13、激发生命的正能量

又是一个月圆之夜。

月光如水,微风习习。

“阳明小洞天”里,一盏油灯高挂在石壁上,昏黄的灯光随风摇曳,时明时暗。

此“阳明小洞天”,对王阳明来说,颇具有特殊的意义。它位于贵州修文县栖霞山上,当地人俗称“东洞”。王阳明谪至龙场后,由于匆忙之中搭起的茅屋透风漏雨,便寻得此洞居之。在这里生活起居、研读周易、静坐参悟,度过了难忘的一段岁月。

朦胧的光影下,王阳明与冀元亨、蒋道林盘膝坐于蒲团上,神色肃穆而安宁。

这天晚上的功课是静坐。

王阳明眼光扫过坐在对面的两个弟子,清了清嗓子,开口说道:“知止之功的重要性,你们已经知晓。程子每见人静坐,便叹其善学,何也?静坐乃入圣之功也。唯有摒除干扰心性本体的七情六欲,方能窥见良知的发用处,洞悉天地万物一体之理。其下手之法,则在于收心敛性,凝神归一,静观内心。”

蒋道林自幼体弱多病,在家乡时,亦曾与好友冀元亨一起习过静坐。但因无明师指点,时断时续地练过一段时间后,也没有什么深入的体验。

此时因缘巧合,得王阳明亲授静坐要诀,喜不自胜,当即虔诚聆听,铭记在心,如法行去。

“阳明小洞天”虽然潮湿阴凉,不适宜长久居住,但这里环境清幽,气场很好,是静坐修身的好地方。

洞穴宽敞透风,空气清新,人坐于其中,心胸开阔,俗念顿消,极易感应到一种玄虚幽静的空灵气氛,对修心养性大有裨益。

蒋道林与冀元亨身心放松,静坐了一会,平日里的所思所想已渐渐消失,唯有一念若有若无地存在其中,观照着身心的感觉,连身体在何处似乎都忘记了,心与物融,妙不可言。

冀元亨的体验十分独特。在忘我的那一时刻,自身与宇宙万物的隔阂消失了,各种情绪所造成的负面干扰也没有了,体验到了一种深层的幸福感,一切都是那么的宁静、和谐。

在这种状态中,冀元亨觉得自己的心境有了微妙的变化。

往常他总是有很多患得患失的心理,活得十分压抑,有一种焦虑感。可是这时体验到了“空无”的境界后,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,这种喜悦的感觉很特别,它不是外界刺激所带来的快乐感觉,而是一种从心灵深处油然而生的纯粹的舒畅之情。

而且在这个时候,他仿佛达到了自我力量的顶峰,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佳状态。他好象与自然规律融合为一了,不再浪费力量在各种心理冲突和矛盾之中,全身的力量似乎能协调地用到到某一个行动上,力量和行动达到了完美的统一。

道家有一句话叫做“道自虚无生一气”。“气”在传统文化的观念中意味着一种能量、一种原动力,这就是说,凡是真空的地方蕴藏着一种很大的能量,核原子裂变如此,我们的思想也是如此。

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巨大的能量,但这种能量是隐伏着的,因为我们的思想被许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充塞满了,使这些能量受到了控制和压抑。

而一旦让思想空下来,里面看似什么也不产生时,虚空中那些本源能量便活化了,就萌生了能被我们感觉得到的“气”的能量,这些能量,我们通常称为“气度”、“气量”、“气概”等等……

对于培养、激发这种生命中的正能量,孟子早就意识到了,他提出了“吾善养吾浩然之气,其至大至刚,则充塞乎天地”的观点,认为如能获得这种“至大至刚”的浩然正气,一个人的定力就会有很大提高,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,这时一个人才能真正地成为他自己,与大自然,与整个世界,与以前同自我对立的事物融合为一体了,自然就没有什么东西再能伤害他、动摇他,使他屈服了。

冀元亨坐了一段时间,心头一动,想起了一件什么事,各种杂念随之生起,清明妙境亦随即消失,令人大为懊恼。

冀元亨后悔莫及,想尽快再次进入那种玄虚清静的状态,但是越急情绪越乱,杂念纷纭,莫可抑制。他无可奈何,只得睁开双眼。

蒋道林也是如此。

王阳明端身而坐,心虚神灵,体合自然,感应极为灵敏,觉察到了两位学生的细微动静,亦慢慢睁开眼睛,淡然一笑,仿佛这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。

他神色自若,慢条斯理地说道:“知止之道,在止于至善。至善者,无好无恶,不喜不怒,无分无别也。识仁明理,亦当遵循此理。”

这就是说,要想真正地不受杂念干扰,心灵止于中和的最佳状态,其关键不是要一心去排除所谓的杂念,而是要不去与它们抗争,保持不去分别的心态,对于修养过程中的各种境界,也要不喜不惧,既不起追求之念,也不要起厌恶之心。

因为要悟到心的本来面目,就要消除一切习气的影响。而种种习气对心的束缚是根深蒂固的,不会马上就完全除去,得有一个过程。我们的心里不能有负面的情绪,就是正面的东西也不能滞着在上面,就象眼睛固然容不得沙子,但如有金、玉之屑那些十分珍贵的东西落到眼里,也会疼痛难忍一样。

冀、蒋二人是资质绝佳之人,一点就明,虽然一下子还不能达到那个至善的境界,但已经明白了用功的方向。

时光在不知不觉中飞逝,转眼子时已过。

王阳明睁开双眼,发话道:“今天就坐到这里。早点休息,明天还有新的功课。”

14、由外而内的改变

第二天一早,冀元亨和蒋道林兴冲冲地跟着王阳明来到一块荒野,满以为今天老师又要传授什么闻所未闻的神秘学说。

没想到,过了一会儿,随从们扛来了几把锄头。王阳明笑道:“拿起锄头,把这几块地挖好,不然就赶不上种菜季节了。”

挖地,种菜?!冀元亨和蒋道林一下就傻眼了。

王阳明等人在龙场的生活,当然并不都是游山观水、探洞吟诗、静坐修身这样神仙般的日子,开荒种地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。

由于地处偏僻,人烟稀少,交通不便,即使有钱也难买到粮食菜蔬等物,所以王阳明与随从们,必须发扬“自力更生,丰衣足食”的精神,在这里开垦荒地,种些农作物及蔬菜,多少也解决一点缺菜少粮的窘境。

冀元亨和蒋道林来到龙场,作为同甘共苦的学生,当然也不能免俗。

王阳明所说的新功课,指的就是开荒种地。

冀、蒋二人在家时,一心只读圣贤书,何尝做过挖地这等粗活?

这次来龙场追随王阳明学习“心学”,虽然也做好了跟老师一起吃苦挨饿的思想准备,但也没想到会有开荒种地的机会。

然而师命不可违,更何况老师身为名满天下的儒学大师,也以身作则带头挖地,自己作为学生,怎么能够逃避呢?

然而两人毕竟还没习惯这种体力劳动,也没有挖地的经验,仅干了一会儿活,就觉得锄头又重又沉,且腰酸背疼,苦不堪言。

正在埋头锄地的王阳明直起身子,看到他们累成这个样子,笑了笑,说道:“好了,大家歇息一会吧。”

听到这句话,冀元亨等人如久旱逢甘雨,长嘘了一口气,把锄头扔掉,一屁股在旁边的石头上坐了下来。

“累坏了吧?”王阳明也在一旁坐下,关切地问道。

大家点了点头。

王阳明学究天人,已洞悉天地万物生生不息之理,深知天道与人事看似两回事,其实它们之间的道理是一样的。

于是他借机点化一下新收的两个学生。

他看了看冀元亨和蒋道林,意味深长地说道:“修身的关键就在于改变。我们要认识良知,看见心的本来面目,必须去除不好的习气,让心灵恢复活泼无滞的本来状态。”

过了一会儿,王阳明又说:“而心要保持它的独立自由,就需要我们首先能够超脱种种感觉的束缚,其实,平常我们所能体验到的各种感觉,如痛、冷、热、累、畅快等,只是外界的刺激在内心的种种反应罢了,如果我们不去分别它,觉而不受,虽然种种感觉还如实存在,但心中的感受却截然不同,就另有一番天地了。”

冀元亨问道:“如果一开始还不能达到那么的境界,我们又该如何做呢?”

王阳明说:“当然任何事情都是从小处做起的,修身养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,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必须通过各种看似微小的事情来磨练意志,增强自己的信心、决心和恒心,方能勇猛精进,持之以恒地朝一个方向去努力。”

“修身之道在于正心,然而,正心必须先得正身,就是自己的行为、姿势要正,要调整自己的形体,让其进入一种中正自然的状态,然后内心自然有一种正向的能量涌现出来,配合意念的调整,就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。”

冀元亨和蒋道林试着调整姿势,放松身体,抬头挺胸,仰望浩瀚的苍天,顿觉天宽地阔,一种敢于克服一切困难的雄心壮志油然而生,这时的感觉完全改变了,疲劳没有了,浑身上下又充满了活力。大家又生龙活虎地干起活来。

这种由外而内的改变,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时有体验。当你做某一件事,碰上了困难,觉得很累,想撒手不干了时,如果你能来到室外,深深呼吸几口气,把胸膛挺起来,看看宽阔无边的天空,活动一下肩膀,舒展身体,融身于大自然之中。

如此一来,在很短的时间内,你就能镇定下来,重新恢复自信,并有能力继续干下去。

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本来就是一个统一的系统,心理状态的改变能够影响生理状态,同样,如果身体的状态改变了,也能带来心灵状态的改变。

在很多时候,我们觉得很累,感到没有信心,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中,这并不是身体真的累了,而是由于我们的思想不断接受到厌烦、疲劳的信息,再传送到身体的感觉器官,让它真的以为自己累了的缘故。

这时我们要马上改变这种状态,就必须首先截断这种消极信息的传导,也就是要先调整自己的生理状态。让自己的行为、举止、神情、呼吸都处于一个全新的、正面的状态之中,你的心情就能很快得到改变,从而获得积极的力量。

也许有人会说了:“我也装出不怕困难、很积极的样子,但还是不管用。这是怎么回事呢?”

的确也有这种情况。这是因为一些人在改变生理状态时,仅仅是简单地想了一下改变的内容,而没有真正进行意念调整,没有找到真正的“感觉”。

试想一下,如果你只是抱着投机取巧的想法,漫不经心地改变了一下身体的位置,而心里还在抱怨命运如何对自己不公的话,神情、举止也依然流露出种种消极的状态,这时你的生理状态就根本没有真正改变,身体接受到的仍然是各种消极的信息,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作用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