奇迹小说
首页
书库
排行榜
作家福利
登 录作家专区

第6章 赵鞅去世了-赵国家的麻烦来了。

第6章 赵鞅去世了-赵国家的麻烦来了。

书名:戏说资治通鉴作者名:炎林森说历史本章字数:2895更新时间:2024-04-03 08:27:09

咱们上回说到了,范氏和中行氏被击败。接下来和赵氏关系要好的韩氏、魏氏出面,替赵氏求情。

十二月、赵鞅也进入绛邑,在晋定公面前认罪。晋定公不过是一个摆设,一个会说话的的牌位。所有的结果都是商量好,然后告诉他,最终由他说出来。所以晋定公就把赦免赵鞅的话说了一次,然后恢复了赵鞅的地位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这个结果对韩赵魏三家来说,自然是喜大奔普的了。但是智家觉得有点心凉,我得到了什么呢?而且你们三家搞在一起,我是不是成了外人呢?真的是天黑路滑,社会复杂呀。

为了刷存在感,也为了给三家一点压力,智跞就出来说:“晋国法令,始祸者死。范氏、中行氏作乱,是因为你赵鞅、擅自杀死了邯郸午引起的。范氏、中行氏逃亡在外,你如何谢罪呢?”

智跞为要说这个事情呢?除了上面咱们说的原因以外,还有一个原因。赵鞅起死回生之后,竟然没有一点要感谢智家的意思,他不同意智韩魏三家之前达成的共识。也就是不同意梁婴父成为主政大夫,也不同意范皋夷代替范吉射。

范皋夷是一脸懵圈,这是肿么了?我牺牲了自己的大哥,想要一个风花雪月的结果,万万没想到、你给我的是风霜雨雪。

不是说好、人有多大胆,地有多大产的吗?为什么变卦了,你们这是摇着处对像的旗,干着不花钱的X,你们城会玩。

范氏本作为晋国最为强大的势力,就这么灰飞烟灭了。如果再选择一次,你范皋夷还能这么做吗?

我们在嫉妒别人的时候,其实是对别人发自内心的认可,否则不会嫉妒。你认可了你的大哥,却还要嫉妒他,这是你的错呀。强大的堡垒是从内部开始坍塌的,这话是非常有道理的。

赵鞅为什么反对呢?因为这个家伙太老谋深算了。首先六家变四家,四家得到的好处,肯定比六家变六家要多的多。其实他觉得智跞作为正卿,最大的主政大夫。现在就划分利益的话,那么智家将会得到最大的利益。那不如在等一等,反正智跞已经年纪大了,估计也活不了几年了。等到他去世,我赵鞅就会成为正卿。那个时候再分利益,才是最为合适的。

赵鞅也不是说,我不愿意、就是不愿意。他找了一个理由,理由是范式和中行氏的余孽,势力还很强大的。咱们要先扫除余孽,先不要安插新的执政大臣。人越多、心越多,不好统一作战政策。

基于这两个让自己不爽的原因,智跞就提出了让赵鞅谢罪的要求。赵鞅怎么办?他选择了弃车保帅,将责任全部推给了董安于。这就是有事秘书干,没事干秘书。

董安于是一个特别明白的人,既然智氏提出了这个事,就一定要有人去买单。让赵鞅自己去买单,这是不可能的。让一个小人物去买单,智氏也不会同意的。而他作为赵鞅最为重要的谋臣,去买单是最为合适的。能让智氏满意,也能让赵鞅解套。最终董安于自缢身亡。

真的是一个悲伤的事情,原本以为能陪你君临天下,没想到你却送我去了断头台。不适合的鞋子,没有必要硬塞了,磨的是自己的脚,鞋子也不痛快。

如果人生从未相见,你是赵氏之主,我是清贫书生,然后各有所归,岂不快哉。但是山水相逢,人生就这么初见了,然后彼此惊艳了。诗人说:人生若只如初见,只是一个美好的臆想。相见之后,注定你为主、我为仆,还有苟且的离别。

此后,晋国开始大规模的攻伐范氏和中行氏的余孽。在这个过程中,智氏并未出兵,智跞以晋国执政的身份坐镇朝中,赵鞅挂帅出征,赵氏在军中的权力,逐渐超越了位列正卿的智氏。

周敬王二十七年(前493年),赵鞅于范氏及中行氏交战于铁,赵鞅以少胜多,大败范氏和中行氏。铁就是今天河南濮阳。

不久之后,智跞走完了他的一生,赵鞅无可争议的成为晋国新一任正卿。智跞死后,他的儿子智申成为四卿之一,担任下军佐。对的,六卿变四卿了。

咱们说到这里,可能有朋友要问了,怎么晋国这么惨啊,晋国君主为什么突然失去了权利呢?这不是突然形成的结果,从天堂到地狱,不是瞬间着陆,中间还夹着一个人间,就是这个人间的一切比较复杂。

在春秋末期确实有不少诸侯被大夫干的不要不要的。但是国家直接被大夫给分了,或者直接被取代的,在大的国家里,只有齐国和晋国这两个倒霉蛋。

其实咱们看,这两个国家有一个特点,就是没有非常亲近的公族,或者说亲近公族的力量比较薄弱。公族就是和国君血缘关系比较亲近的同姓家族。

在没有中央集权的分封制社会里,公族太多是国家的负担。公族太少,也是一个大麻烦,国君很容易被架空。国君在春秋末年,注定无法将权利握在自己的手里,就需要靠一些东西维系自己的权力。其实什么东西都不靠谱,但在一系列的不靠谱中,血缘关系其实还算是靠谱的。而晋国却没有公族。

晋国之所以没公族,是因为晋国发生了大宗和小宗之间的夺位之战,强势的小宗不断的杀掉大宗的国君,导致晋国动乱了五代。最终曲沃小宗取代了翼大宗,成为了晋国的统治者。这也就是晋献公灭“桓、庄之族”改变历史走向的事件。

接下来麻烦又来了,曲沃的小宗变成了大宗之后,当初帮助他们的其他小宗又不服了,大家一起干大宗,得了江山凭什么你一家坐啊,咱们也想过过瘾。这就是属于脑子进开水了,把自己给烧的糊涂了,看不清局势了。

于是乎,新的大宗又开始屠杀小宗,最终这些小宗几乎被新大宗给杀光了。这就是摆正不了位置的代价,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儿。你没那种命呀,轮也不会轮到你。换而言之,到了晋献公时期,晋国几乎没有公族了。

接下来晋献公又逼死了自己的长子。他的两个小儿子,因为内斗被杀。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因为相互竞争,最终夷吾这一系就被干掉了。这一系列的争斗,导致晋国有了一个规定,没有继位的公子、是不能留在晋国的,要到国外讨生活。这条规定狠了,基本上断绝了晋国存在公族的可能。

周王朝的管理模式是一种线性管理,就是国君管大夫,但是管不了大夫的家臣。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,这个逻辑其实就是封建制的逻辑,一层管一层,保持相对的独立性。

换而言之,大夫如果带着家臣来攻打国君,在家臣的心理是没有障碍的。因为我的主子是大夫,不是你国君。在这种模式下,没有公族保护,权利很容易被大夫拿到,国君也没有任何办法反击。而且很大的可能,就是大夫也掌控不了局面,权利最终落在了,直接掌握军队的家臣手里。

这也是战国开始之后,各国不管有没有搞起变法,却都玩起了中央集权,一则是集权的效率更高,短暂的时间内,可以让国家迅速强大,但是也会埋下隐患。另外也是因为春秋末年的国君太惨了,需要把权利握在手里,否则阿猫阿狗都能来欺负一下国君。

周敬王二十八年(前492年),赵鞅在朝歌再次击败范氏和中行氏,彻底清除范氏及中行氏在晋国的势力。这就是命,有的人跌倒还能爬起来,有的人只能一直趴着了。更可怕的是,还有人一锹一锹往你身上挖土。有的时候,只有到了失败的时候,才能明白。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,而是因为计较的少。

周敬王四十四年(前476年),赵鞅得了重病,昏迷了五天之后去世。昏迷之前告诉赵无恤:“晋国有难,而无以尹铎为少,无以晋阳为远,必以为归。”就是说将来咱们家有了什么灾难,你就去晋阳避难。

从这个话里,就可以看出赵鞅的忧患意识,不管成功和失败,必须要有忧患意识,所谓人无远虑、必有近忧。

这就是当初修建晋阳城、要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因。要让晋阳成为赵家的保障,为赵氏在这个乱世里续命。事实上也起到了作用,在这里赵氏和智家的大战,最终决定了晋国被瓜分的局面。这就是蝴蝶煽动翅膀、能激起几万里的汪洋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