奇迹小说
首页
书库
排行榜
作家福利
登 录作家专区

第13章

书名:王阳明心学全书作者名:罗智本章字数:3868更新时间:2021-06-22 02:19:38

21、心灵要与大自然节律合拍

告别龙兴寺的僧众及士人,前面就是著名的桃花县,陶渊明千古杰作“桃花源记”中所述的“桃花源”,就位于桃花县西南方的桃源山。

谪居归来,王阳明心情畅快,游兴大发,便偕众门人一同去寻幽访静,领略一下“世外桃源”的风光。

这天傍晚,王阳明同冀元亨、蒋道林、刘观时等门人来到桃源山。

桃源山峦林木竞秀,坡上芳草萋萋,一条清溪绕山而过,流水孱孱,哺育着肥沃良田。数个稀疏的村落,坐落在山脚下,竹林茂密,苍松翠柏,这些景物连成一片,融成一体。

在阡陌交通的田里,几位农夫尚在耕作。清幽的山间小路上,牧童骑牛,樵夫担柴,唱着山歌,正忙着回家。

这一切,构成了一幅田园风光水墨画。

大家信步而行,赏观山中景况。

此时已是入暮时分,村子里升起袅袅炊烟,凝聚空中,久久不散。

在这清幽静谧、如诗如画的世界里,偶尔传来几声牛鸣犬吠,更增添了几分闲淡、与世隔绝的感觉。

王阳明凝目远眺,审视着周围的一切,观此幽景,使他感觉好象超越了时空,不知自己置身于何处。

此时此刻,心与天地交融,与自然合为一体,世间万事尽皆抛下,身心俱静,什么不安、烦恼都荡然无存,恢复了心灵的活泼自由,身心处于无比愉悦之中。

一股难以言说的氲氤气氛在淡淡散开,盈遍天地之间。

是夜,王阳明与众门人借宿于桃源山一农户家的茅庐。他要借此空灵的环境,对弟子们再进行一次点化。

夜深人静,孤月高悬,世外桃源的人们大多已经入睡,唯有一处茅庐还有灯光透出。

暗淡的灯光下,王阳明毫无倦容,看了一眼众弟子,说道:“吾儒以致良知为根本目的,良知即天理,盖人皆有是心也。其虚灵不昧,众理具而万事出。心外无理,心外无事。”

他认为,儒学正统以致良知,发掘本心光明为要务,良知也就是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之理,是最原本的心灵状态,每个人都有这种“本心”。我们的本心虚灵活泼,不滞于物,其中包涵了各种事物的道理及规律,心之所发则为“意”,当我们的心接触到外界时,万事万物也由此而产生。所以,在心之外去求理、求事,那是行不通的。

虽然此心本来是虚灵不昧的,具足大自然的种种规律而能应对各种事物,但由于人生活于尘世已久,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许多坏习惯,使此心被这些物欲之私蒙蔽住了。

而修身治学的关键,就是要去掉物欲之私对本心的蒙蔽而已。

所以大学之道,以“明明德”为恢复心性光明的根本,其要点在于把此心摆正,让心与大自然的节律相合为一,达到静如止水的境界。这样心灵才能持久幸福,美好的事物才能源源不断而来。

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呢?

就需要做到反身而诚,至诚无息,有一种大到至极的诚意,无分无别,无内无外,诚则明,就能体验到一种生生不息的光明境界,这就是知止,就是良知萌发。

“致良知之道,是需要自己亲身去实践的,而不是仅限于在口头说说就行了。”王阳明看了看茅屋外的月光,说道,“我们到外面走走,体验一下。”

大家一起来到茅屋外面。

这时夜已深,一轮明月孤零零地挂在天空。

山里水气大,雾霭已从山溪蒸腾而起,慢慢向周围弥漫,使整个世界变得朦胧起来。

王阳明与众人静静地站着,那飘渺玄虚、不断变化的景致,在无形之中,把大家的心绪引向一个深幽的境地,如世间纷繁之事,终归于寂静。

冀元亨立于王阳明身旁,这一刻,他体验到了一种博大深遂的境界,整个身心似已消失,融入了莽莽宇宙之中,心灵从小我的拘束中解脱了出来,人性在这种与天地合一的境界中,得到了极大的解放。

当然,如果我们限于条件,不可能时时都置身于大自然之中,可以用这个简单的方法,来让自己的心灵与大自然的节律合拍,达到提升心境的效果。

深深地呼吸几次,闭上眼睛,尽量把身体放松一下,从头部到身上、到双脚,象扫描一样一点一点地放松,然后想象自己独自一人置身于一只小船上,小船飘荡在开满荷花的湖泊中,四周景色优美,鸟语花香,湖天连成一色,大自然的气息氤氤氲氲,弥漫于天地之间。

自然、慢慢地呼吸,将感觉融于美好的大自然之中,让其升华,不再理会世间各种纷扰,静之又静,松而又松,超越各种感觉,好象自己的身体不存在了,进入了“忘我”的状态,任整个身心与大自然的节律自然运化,相融相合。

沉浸在这个想象中的境界三、五分钟或十来分钟,睁开双眼,从美好的意境中出来,你会发现心情轻松愉悦,好似获得了一种特别的能力。

每当你觉得自己的精神能量不够了时,就可以这样练习一番,把身心的节律调到与大自然的节律协调一致,不仅能够恢复精力,增强镇定能力,还可以由此把握一种感知自然节律的身心要求和意识状态。

天地宇宙的本原状态,就是无为而化,在自然而然中顺其固有规律而运化。

一个人如果能合于这种状态,就能够处于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中,获得更高层次的智慧和能力。

在“桃花源”所获得的这种玄虚而又真实的生命感悟,使冀元亨作出了一个决定,追随王阳明到庐陵,以完善自己的身心修养。

22、怎样才能高效率做事

游过桃花源后,王阳明继续前往庐陵赴任。与前面行程所不同的是,除了三个随从外,同行的还多了一个人,他的得意门生——冀元亨。

有了冀元亨相伴,旅途就轻松、愉快了很多,一路游山观水,一路探讨学问、砥砺修身,经洞庭湖,至醴陵,于正德三月抵达了庐陵。

王阳明治理地方别具一格,他不是一味依靠严刑峻法,而以开导人心为本。

他一到任,就首先向县衙的差役详细询问,明察各乡的贫富情况,以及何人奸恶不法,何人有德行、威望高,都事先一一了解清楚。

庐陵这个地方,民风好讼,县衙堆满了各种诉状案卷,历任知县对此都头痛不已,但又毫无办法。

王阳明经过深入调查,发现开国太祖皇帝制定的那一套地方规矩,以教化乡民为主,能有效地止争息讼,只可惜荒废已久,名存实亡了。

他决心把这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重新恢复起来。

于是他细心挑选乡里有威望的老人,让其担当“里老”,主持“申明亭”,负责调停、裁决乡村邻里间的纠纷。

做事就怕认真两个字。由于王阳明的功夫做到了家(他在庐陵县任上仅七个月,亲自起草张贴出去的告示就有十六份之多),该县的积案逐渐得到清理。

冀元亨与王阳明在庐陵的200多天里,眼见着先生亲力亲为,日夜操劳,举重若轻,化繁为简,心中极为佩服。他拜王阳明为师多年,又经常在一起修身治学,到现在依然解不开关于王阳明的诸多之谜。

为何他有这样充沛的精力?为何他有如此超人的智慧?为何他有这样广博的知识?为何他有这样宽阔的胸怀?每天要处理这么多公务,平常还要治学修身,却毫无倦意。他认识事物总是十分敏锐深刻,思考总是见解独到分析精辟;闲谈聊天中,经史子集、天文地理、军事政治、文武之道尽皆涉猎。面对那些卑鄙小人的攻讦诽谤,朋友们的不理解却从不计较。

“先生,您每天做这么多事不累吗?”一天上午,冀元亨终于忍不住了,问道。他很担心老师的身体。

“这个么,能超越于得失,心就不会累,身体也不容易累。”王阳明笑着说。

“那么,怎样才能象您这样悠游自如地做这么多事?”冀元亨这些天来与王阳明朝夕相处,亲眼看见他总是有条不紊地应付各种棘手的事情,相信先生的话是有道理的,便进一步问道。

王阳明极为欣赏这位弟子的好学精神,和蔼地说道:“这个问题有点复杂。这么说吧,首先,要有一颗为民做事的心。”

“就象当年大禹治水一样,他有忧民之心,认为自己担任治水的责任,如果治不好水,使人民受害,表面是洪水淹溺了人民,实际是为自己所害。如果抱有万物一体之心,人民淹溺于水,实际上就是自己淹溺于水,自己去救他们,也就是救自己,能不急吗?所以大禹治洪水,能三过其门而不入。”

“不过,圣贤虽然急于救民,但也要安于本心的清静,才能把事情做好。如大禹治水,尽管这是一件很要紧的事,但他也能保持从容自若的心态,以忘我的精神去做,不带任何情绪,这样一切都能做得很好,身心也不容易劳累。”

冀元亨静静地听着,他知道老师所说的,正是一种“仁者”的境界。

这种境界在常人看来,似乎是圣人才能达到的,对于普通人来说高不可攀,其实究其根本,这只是一个十分平常的问题,就是要我们满怀爱的心情去做事,即可获得出乎意料的高效率。

一个人身中潜在的能量,是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的,很多时候我们感觉到劳累,并不是真的累了,而是我们以厌恶的感觉去做那件事。

你如果把一件事当成负担去做,总是认为自己是一个可怜的牺牲品,心中充满抱怨之情,心不甘情不愿。可以肯定的是,带着这样的心情去做事,过不了一会儿,你就会感到疲惫不堪,满脑子想的就是尽快从这件事逃离开去。

如果你充满爱的感觉去做某件事的话,心中那股深沉的爱似乎要满溢出来,这种感觉无比美好,整个身心完全敞开,是无条件地全心给予的,这种状态与大自然大公无私的本性有相类似之处,这时源源不断的能量就会从身中涌出,自我都好象忘掉了,令你感觉不到累,有的只是喜悦和快乐。

欣悦之情、喜爱之心,与本体意识的层次相接近,能调动深层次的一种能量。所以我们要想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,必须把自己的感觉调整到喜悦和爱的节律上。

假如自己当前必须做一件事,但又不感兴趣,找不到“感觉”,该怎么办?

其实,爱的感觉是完全可以培养的,它的节律与天地大自然的节律相通,你不能把握住它,但可以在内心感受到它。

你试着放松自己的身心,一心将感觉放到要做的事情上,想象着它带给你的责任感和成就感,体验其中的爱的升华。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,把做这件事的美好感觉带入到意识深处,进入到深层“自我”那里,然后就充满喜悦之情、带着追求之心去做它吧!

不知不觉中,你会惊喜地发现,这件原来充满痛苦和挣扎的事,现在变成自动自发的了,你出自内心地想要做成它,其中的过程根本感觉不到累,也想不到累的感觉上。

王阳明的这一席话,令冀元亨茅塞顿开。他决心以老师为榜样,持之不懈地去实践圣人之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