奇迹小说
首页
书库
排行榜
作家福利
登 录作家专区

第15章

书名:王阳明心学全书作者名:罗智本章字数:3541更新时间:2021-06-22 02:19:39

25、如何把事物化繁为简

王阳明的这番话,犹如一道闪闪金光,穿过了浓云遮蔽的天空。

徐爱觉得有些省悟,但还不透彻,便又向王阳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:“先生的讲解,使我很受启发。不过以往的说法尚缠绕于心中,还不能完全释然。比如侍奉父亲这件事,其中那些嘘寒问暖的事情,有许多细节问题,难道也不须讲求吗?”

王阳明听后,静默了片刻,道:“怎么能不讲求呢?如果脱离了具体事物去谈致良知,那就是空谈心性。”

“这些嘘寒问暖之事,其中要有一个中心原则,即须要在‘去人欲,存天理’的情况下去做。也就是说,一个人在做这些事时,须‘敬以直内,反身而诚’,用外在的行为来调整自己的内心状态,恭敬而至诚,完全出于自然而然,进而使之符合于‘道’,这就是修身的具体内容。”

“例如在冬天讲求保暖,也不过是要明了此心之孝的本来状态,不能夹杂一丝一毫的私欲。夏季消暑,亦同样如此,只是借此磨练这颗心,使其达到至诚境界。”

“此心如果没有私心杂念的干扰,人天合一,处于非常真诚的状态,冬天自然会想到父母是否寒冷,自动自发地去寻找如何保暖的方法;夏天时就会想到父母是否怕热,而主动地去探求如何消暑的道理。这些都是先具备真诚孝敬的心,然后才自然表现出来的行为。”

“这种真诚孝敬的心是很重要的,唯有如此,才能使自己的行为出于自然,做什么都做得很好。”

“就好比象一株树,这真诚孝顺的心就是根,那些嘘寒问暖的细节便是枝叶。必须先有根,然后才有枝叶,而不是先去寻找枝叶,然后才去培育树根。《礼记》上说‘孝子之有深爱者,必有和气。有和气者,必有愉色。有愉色者,必有婉容。’必须有个深爱之心做根,一切都便自然而然了。”

这时入冬已久,寒风凛冽,河面冷冷清清,除了王阳明他们的座船外,再无其他行船。岸边的树木叶子早已落尽,一派萧瑟景象。

王阳明满怀深情地看着岸上的一株光秃秃的小树,意味深长地说道:“外表看来,这棵树似乎已无生机,然而,由于它的根尚在,其中自有一股生生不息之机,春天到了,这股生机就会催促它抽枝发芽,不断生长,最后终成参天大树。”

徐爱静静地坐着,体味着老师所说的话。

远远望去,寒风到处,水面漾起一圈圈涟漪,慢慢扩散开来。云层低垂,灰蒙蒙的,天空显得特别低,似已与开阔的水面连为一体。虽然没有“落霞与孤鹜齐飞”的美景,却也有“秋水共长天一色”的意境。

在如此空旷幽寂的河面上,舟船轻移,眼收此景,身与境偕,神与物游,徐爱的心似已融入大自然之中……

诚者,天之道也。诚之者,人之道也。诚者,不勉而中,不思而得:从容中道,圣人也。诚之者,择善而固执之者也。

不知怎么回事,《大学》中的这段话,此时不知不觉地浮现在他的脑海中,徐爱心中灵光一闪,突然对此有了新的解悟。

先生谪居龙场三年,居夷处困,饱受磨难,所历经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。然而就在这样的困境中,先生却依然乐天知命,修身不已,并教化当地乡民,讲学不缀。

贵阳书院、庐陵任上,或是任职京师,先生均能以一种独特的精神,有条不紊地处理各种事务,不以善小而不为,不以恶小而为之,不惮繁琐,举重若轻。

这种从容不迫、化繁为简的行为,不正是先生通过处困养静的功夫,达到了惟精惟一的至诚境界,而从心性本体中体现出来的吗?

至诚,是心灵的一种态度,是人生的一种境界,无法通过外在的学习而得到,而是与一种没有杂质、空灵澄澈的心境融合在一起的。

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

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

可见,在先儒“修身正心,平治天下”的理论中,“诚”是非常重要的一环,非“诚”则无以成事。唯有达到“诚”的境界,才能获得一种把事物化繁为简的能力。

“诚”虽然看似是一种很高深的境界,但它本身也可以说是一种藉以入门的方法。

这种方法说深也深,说浅也浅,其关键就在于“格物”,即在做每一件事时,要注意把自己的心摆正,尽量带着一种出自内心的爱和享受的心情去做。

这样专注于“做”的过程,使心中的种种闲思杂虑渐渐融归于行动之中,物我两忘,心境空明而生喜悦,无所挂碍心就不会累,行动能力就会大增。久而久之,没有杂念的干扰,洞察力得以提升,就能逐渐明白大自然与个人之间的一些规律,促进心灵的成长。

26、通达自由的人生境界

正德二月,王阳明与徐爱终于抵达了家乡。

王阳明一向有登山观水、寻僧访道的雅兴。

他与徐爱归越返乡后,此时黄绾亦正好返回其乡浙江黄岩养病,他本来打算一到家就偕同徐爱前往黄岩,会同黄绾去游天台山及雁荡山。

然而,由于久未回乡,乍一衣锦荣归,宗族亲友来往应酬极多,诸事缠绊,一个多月过去了,都还未能动身。

无奈之余,王阳明采取了折衷的办法,写信邀黄绾至余姚相聚,同游附近山水。

但不知哪个地方出了差错,苦候至五月底,始终不见黄绾的影子。

实在没办法了,王阳明与徐爱及其他几位弟子,只好一边游山寻水,一边向黄岩靠拢,打算在途中再寄书黄绾,让他在家相候,聚首后再一起游览天台、雁荡。

先从上虞入四明山,一路游览,其中一个目标就是久负盛名的“白水冲”。

白水冲,位于距余姚六十里的白水山上。白水山又称白山,因古代白公在此修道而得名。

王阳明与众学生一行五人从山间小路而上,山上苍松翠柏,野草丛生,阒无人迹,白濛濛的一片水雾弥漫在山野里,给人一种恍若仙境之感。

白水冲隐藏在一片密林之中,远远地就听到哗哗的水响,迎面拂来阵阵凉意。

听闻到瀑布冲下山谷的响声,大家精神一振,疲劳顿消,快步向水响处奔去。不到片刻功夫,已来到瀑布下面的一间小亭里。

此亭名为清晖亭,相传元代道士毛永贞所建。凭栏眺望,白水山头由冶山、屏风、石屋、云根四峰组成,其中石屋峰苍松怪石,险峻异常;云根峰云缭雾绕,神秘莫测。

两峰之间,一帘飞瀑从十余丈的高处奔流而下,飞珠泻玉,状若白龙,令人叹为观止。此即为余姚第七景“白水飞瀑”,当地人也称“白水冲”。

白水冲瀑布落地成潭,溢出为溪,名为“紫溪”。相传在此山随白公修道的一对夫妇,每天上山采草药,炼制药丸,救济世人。他们在溪中洗涤炼丹药的器皿,溪水都变紫了,故此名之。

这一带水气重,山野经常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霭,行人往来其间,如在仙界幻境中行走。

徐爱伫立亭边,仰视瀑布从半空临渊扑壑而下,激起弥天雾阵,渐与周围的雾霭融而为一,亦真亦幻。

眼观此景,直觉得意似闲云,心游物外,超脱了尘世间的一切羁绊,抛下了心灵中的一切烦恼,物我皆忘,超然自在,直入逍遥无为之境。

王阳明步出清晖亭,坐于溪边的一块青石上,凝视溪水,若有所思,道:“老子曰:上善若水。瀑布虽然壮观,这孱孱溪水却寓有至理。”

徐爱等弟子知道先生善于就具体事物指点学问,一个个敛神息气地听着。

停了一会儿,王阳明慢慢说道:“孟子曰:‘观水有术,必观其澜。日月有明,容光必照焉。流水之为物也,不盈科不行;君子之志于道也,不成章不达。’日月的光明,凡是能容得下光线的地方都能照到;而流水的特点,不把那些坑坑洼洼填满就不再往前行;君子有志于道,学不彰明就不出去招摇炫耀。我们做学问,又何尝不是如此!唯有埋下头,一步一个脚印,锲而不舍地去治学,方能有所成就。”

这时,山林传来一阵鸟鸣,似乎打破了山谷的幽静,但在徐爱听来,鸟鸣之声,却更衬托出了白水冲瀑布的清幽之境。古人云:“蝉噪林愈静,鸟鸣山更幽。”的确是一种在常态下无法理解的现象。

王阳明的眼光徐徐在众人身上扫过,说:“水中蕴涵着许多智慧,不仅有造化之妙,也包涵有安身立世的人生智慧。我当年观竹格物,一无所获,你们今天观水悟理,看谁有所得?”

大家听闻此话,顿时来了兴致,一个个专心致志地看着溪水,想着与水有关的道理。

徐爱亦静静地坐在一块扁平的大石上,凝望流水,苦心参悟。

开始的时候,他的心中尚存些许杂念,慢慢地,清新的山野气息,孱孱之溪流声,朦朦胧胧的水雾,这一切消融了他的闲思浮虑,使他进入了一个悠然深遂的意境。

在这种状态中,他似乎与那无拘无束、轻松自由、无羁无绊的溪流融为了一体,心灵洒洒脱脱,空明而澄澈,恍如灵光一闪,徐爱领悟到了一种“圆活”的智慧。

溪流一路下山,遇到岩石阻拦时,就轻灵地绕身而过,避实就虚,而不是硬顶硬碰,徒耗气力;碰上土坝当前时,或寻隙而过,或积蓄力量,到达一定高度后再漫游突围;从高处泻下时,挥洒自如,处变而不惊。

这是一种洞悉规律后所达到的高度自由的境界。

我们做任何事情,如果能仿效水的特性,依乎天理,顺其自然,就能以不变应万变,无处而不安然。

如果真正达到了象水那样“道法自然”的境界,其行动举止自能随方就圆,当行则行,当止则止,大彻大悟,领悟到一种“知止而后定”的大智慧,事过不留,烦恼不存,遇挫折举重若轻。

臻于此境,方是真正的超然与自在。

徐爱将自己悟出的道理向王阳明及众人讲了,王阳明颔首赞许:“虽不中,亦近道矣!”